衡器是計量器具的一個(ge) 重要組成部分。過去人們(men) 稱計量為(wei) '度量衡'。所謂度,是指用尺(如古時的骨尺、牙尺及以後漸次問世的竹尺、木尺、皮尺、鋼尺等)測量物體(ti) 的長短;所謂量,是指用容器(如古時的合、升、鬥、斛及以後使用的量桶、量杯等)測量物體(ti) 的體(ti) 積;所謂衡,則是指測量物體(ti) 重量。
衡,應始於(yu) 原始社會(hui) 末期,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,當時出現了物品交換,但計量方法則是靠眼看手摸;而作為(wei) 計量重量的器具 --衡器,在我國zui早出現於(yu) 夏朝;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,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,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(nei) 計量標準不一,較為(wei) 混亂(luan) ,直到秦統一天下後,於(yu) 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(公元前221年),才統一了度量衡標準;宋朝時期出現了準確度達到1厘(40mg)的戥秤,標誌著當時的衡器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。
但是,衡器在我國又是'千年一貫',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有外國人將金屬質秤帶進我國。據載,我國於(yu) 1918年出現了修理外國台秤的作坊。當時英國人到中國來進行貿易,貨船自帶台秤,台秤損壞了由中國工人為(wei) 他們(men) 修理,但控製很嚴(yan) 格,不準仿造。後來我們(men) 掌握了技術,於(yu) 1922年在上海開始仿造,廠名為(wei) '岑南德記台秤修理廠';1926 年南洋華僑(qiao) 陶誌祖在上海開辦了'陶記磅台秤修理製造廠',修理並製造台秤,秤的承重件都是鑄造的,標尺是鑄銅件,承重轉換件為(wei) '球式';1931年日本產(chan) 品進入中國,他們(men) 用的承重轉換件為(wei) '刀式',由鑄刀改為(wei) 鑲刀(1963年起草並於(yu) 1965年批準的台案秤國家試行標準均采用鑲刀式結構)。作為(wei) 現存的衡器行業(ye) 的''--天津衡器廠,建廠於(yu) 1924年,當時廠名為(wei) 天津市明權度量衡廠,坐落在我國工人階級發源地之一的天津三條石,是一個(ge) 隻有3名工人的私營手工業(ye) 作坊,廠房麵積40餘(yu) 平方米,從(cong) 事修理台案秤業(ye) 務;此後十餘(yu) 年,工人數雖有所增加並添置了小鑽床和砂輪機,但仍以修理業(ye) 務為(wei) 主,直到1938年才形成了年生產(chan) 銷售50台500kg台秤的規模。
全國解放後,中央人民政府將日偽(wei) 時期和國民黨(dang) 統治時期留下的 幾個(ge) 度量衡製作所收歸國有,並由輕工業(ye) 部歸口管理衡器工業(ye) 。據1952 年統計,當時衡器工業(ye) 隻有15個(ge) 國營企業(ye) ,而員工總計僅(jin) 有2100多名, 200人以上的有長春、沈陽、南京等度量衡廠,其餘(yu) 均為(wei) 百人以下,zui小的寧夏度量衡廠隻有6個(ge) 人。這些小廠的廠房破舊、設備簡陋,僅(jin) 有 8家能生產(chan) 台、案秤,其餘(yu) 隻能生產(chan) 木杆秤;當時統計的私營企業(ye) 多達 2379個(ge) ,但大多數是兩(liang) 、三個(ge) 人的小作坊,這兩(liang) 千多個(ge) 私營企業(ye) 總共有鏇(車)床30台、鑽床 55台、砂輪55台、刨、銑床各1台;當年統計的台、案秤總產(chan) 量為(wei) 12,869台,木杆秤30,573支。這就是新中國衡器行業(ye) 起步時僅(jin) 有的基礎。
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,衡器工業(ye) 迅速崛起,通過國家直接投資及地方企業(ye) 自籌款項,從(cong) 體(ti) 製上(公私合營等)和生產(chan) 規模上改組改造了一批手工業(ye) 小廠、老廠,同時還從(cong)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企業(ye) (目前全國省會(hui) 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衡器廠多數建廠於(yu) 此時),衡器行業(ye) 才有了一個(ge) 基礎,但大多數為(wei) 集體(ti) 所有製的小型企業(ye) 。從(cong) 六十年代開始,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大型、衡器,衡器行業(ye) 的生產(chan) 也上了一個(ge) 台階。截止到1982年,即經過全行業(ye) 三十年的努力,我國已經能夠批量生產(chan) 大型及衡器19類、150多個(ge) 品種、 500多個(ge) 規格,承擔國家計劃的大型衡器廠有24個(ge) ,年總產(chan) 量達到 17.67萬(wan) 台,比1952年(274台)增長了644倍;大型衡器產(chan) 值在衡器總產(chan) 值中所占比例大大高於(yu) 日用衡器;衡器產(chan) 品從(cong) 以民用為(wei) 主轉向更多地為(wei) 現代工業(ye) 大生產(chan) 配套服務,廣泛應用於(yu) 工農(nong) 業(ye) 生產(chan) 、國內(nei) 外貿易、教學、科學研究、醫療衛生、國防建設等領域,在各行各業(ye) 加強管理,節約能源、保護環境、提高產(chan) 品質量、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(hui) 效益,以致在對外貿易交往中維護國家聲譽等方麵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成為(wei) 國民經濟的一個(ge) 重要的技術基礎行業(ye) 。
從(cong) 1983年中國衡器協會(hui) 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間,在經濟體(ti) 製改革的大潮中,衡器工業(ye) 的管理體(ti) 製、行業(ye) 結構、產(chan) 品結構、技術水平以及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,更是變化巨大,遠非昔比。如今我國已能夠獨立設計製造精度高、運行快、計量準確的各種電子衡器,"手動改自動,機械改電子"已成為(wei) 衡器行業(ye) 不可逆轉的方向;自行開發和技術引進並舉(ju) ,多種經濟成分並存,科教工貿結合,中外合資合作,全行業(ye) 曆盡風雨滄桑已經展現出高速發展的大好局麵,協會(hui) 也在全行業(ye) 中逐步形成並確立了他的主體(ti) 地位。據"八五"計劃 末期(1995年)統計,全國衡器生產(chan) 廠家達到300多個(ge) ,固定資產(chan) 約9億(yi) 元,職工隊伍超過4萬(wan) 人,年產(chan) 各類衡器總計333.8萬(wan) 台,為(wei) "七五"計劃末年(1990年)的1.8 倍;年工業(ye) 總產(chan) 值達到16.5億(yi) 元,實現利稅1.7億(yi) 元;銷售增幅高於(yu) 產(chan) 值增長,上繳稅金增長高於(yu) 利潤增長,行業(ye) 運行步入良性循環軌道。" 九五"期間,行業(ye) 管理進一步加強,產(chan) 品結構調整力度明顯加大,技術水平迅速提高,衡器工業(ye) 攀上的高峰,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別二十世紀,據2000年底統計,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各省、直轄市、自治區均有了衡器企業(ye) ,生產(chan) 廠家逾600個(ge) (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(ye) 、集體(ti) 企業(ye) 、合資及獨資企業(ye) 、股份製企業(ye) 分別占企業(ye) 總數的5%、25%、7%、6%,其餘(yu) 為(wei) 民營企業(ye) ),擁有固定資產(chan) 原值達28億(yi) 元、淨值16 億(yi) 元,各類衡器總產(chan) 量達到560萬(wan) 台,工業(ye) 總產(chan) 值達到23.8億(yi) 元,實現利稅2.6億(yi) 元;據海關(guan) 統計,2000年衡器產(chan) 品出口總額達到13,665 萬(wan) 美元,比"八五"計劃末期增長2.1倍;現行標準錄入的各類衡器都有了電子產(chan) 品,部分電子產(chan) 品已達到九十年代初、中期技術水平。
五十多年來衡器工業(ye) 迅速發展的成果,是在黨(dang) 和政府領導下取得的,國家對衡器工業(ye) 予以足夠重視和多方麵的支持,據不*統計,截至"七五"計劃末期,國家通過輕工業(ye) 部(含二輕工業(ye) 部)撥給衡器工業(ye) 的投資累計37,360餘(yu) 萬(wan) 元、外匯1,000多萬(wan) 美元,其他係統(包括機械、冶金、國防工業(ye) 、鐵道和計量等)以及地方也有一定數量的投資,總投資額達5億(yi) 以上、外匯超過2,000萬(wan) 美元。縱觀半個(ge) 多世紀以來"衡器"這個(ge) 原先在人們(men) 印象中以木杆秤為(wei) 標誌的計量器具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,令我們(men) 全行業(ye) 感到鼓舞和自豪,也令許多外國同行感到驚訝和欽佩。中國衡器業(ye) 已經走出,融入世界,在新世紀中,昂首闊步,攀登新的高峰。
上一篇:如何保養(yang) 電子秤
下一篇:betway88w注册
掃一掃 微信谘詢
©2025 必威体育客户端苹果下载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: Sitemap.xml 總訪問量:298438